外面正在下雨,
讓我想起了前陣子遇到兩個客戶電腦故障叫修的事情,
以及使用電腦的環境安全問題。
其實現今電腦速度與精密度遠遠大於早期,
不論是很古早的286/386/486到現在的AMD X4與INTEL I3/I5/I7系列,
或是螢幕解析度的640*480到現在24吋寬螢幕的1920*1200,
就連遊戲也從很早期的純文字->2.5D立體遊戲->到現在講究特效的正格3D遊戲,
的確不可同日而語,
(毀滅戰士2,1995年出品)
(毀滅戰士3,2004年出品)
那種感覺就好比是從腳踏車一路進步到March,喜美直到法拉利等級的車子一樣,
而對於使用環境的要求則像是鄉間石子路,省道與中山高或二高的對比吧。
早期電腦工作的精密度較低,所以對於穩定度的容許值也比較大,
這就像是在省道時速80km開著喜美還一邊講電話看報紙吃慾飯糰一樣的輕鬆自在,
但如果換成法拉利的300km的話,別說講電話,可能打個噴嚏就得準備投胎了。
正因如此,現今的電腦更需要穩定的運作環境,
只是現在的使用者大多都只會注意到硬體跟網路速度,作業系統,軟體功能以及預算,
(或是主機外觀炫不炫以及今天又抓了那些新專輯跟新片blahblah)
加上有不少是屬於第一次用電腦的新使用者,
往往會在沒有以往經驗累積 的情況下而忽略主機以外該注意的部份。
一般電腦最常見的潛在環境威脅概略分為四種,
分為自主性因素與非自主性因素;
自主性因素:網路(因為可以選擇要不要用)。
非自主性因素:供電環境不穩,主機自體漏電以及天候。
供電環境不穩與主機自體漏電算是最常見的問題,
加上現在的主機零組件精密度非常的高,連單位都已經用奈米在計算了,
在CPU裡面有上百萬個電路算是稀鬆平常的時代下,
這類問題都會加速主機使用年限的折損甚至造成主機內傷。
就長期而言這算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因為不論是對使用者或提供保固的廠商而言,
”不穩定”絕對比”故障”更難處理,因為如果確定零件已經損壞,頂多就是更換,
但如果不穩定的話就會發生使用時一直無預警當機,但廠商檢測卻沒問題的狀況,
不但容易發生糾紛,而且使用者需往返送修,過程費日耗時,損失遠比金錢要大。
回到最前面的話題,
那兩位客戶送修原因共通點都是主機板跟power同時掛掉,電腦都沒裝UPS,
故障當天都有在下雨,而且都是隔天才發現不能開機而非使用中故障,
所以推測可能因為是打雷的突波所引起。
至於要如何確認家裡的供電環境是否穩定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
一是確認屋齡及所在地,高於10年以上,位於偏遠地區或鄰近眷村等較舊社區的房屋
都會有週邊環境(屋內外電路,變電箱)供電品質的問題。
二是在使用電腦的房間內插上吹風機快速開啟及關閉,並觀察屋內電燈閃爍狀況。
而要確認主機是否有自體漏電最快的方法,則是在打赤腳的情況下用手背之類
皮膚較薄的地方碰觸主機後面螺絲等金屬部位,如有麻麻的感覺就是有漏電。
記得要連螢幕一起測,有的漏電來源是從螢幕的訊號接頭過來的。
一般來說買台UPS(不斷電系統)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突波問題,
(除非突波過強或你買的UPS沒有穩壓功能)
而主機自體漏電則是靠接地線,只要從金屬部位接條電線連到外面大型金屬物體
(冷氣機支架或鐵窗)直到確認主機沒有感電問題就是接地成功。
不過此方法不適用於高樓層住戶,除非你想讓你的電腦變成避雷針,另外接地到
冷氣機之類的物件則要注意電器本體是否也有漏電問題以免越弄越糟。
最後就是平常關機時務必記得將插座的總電源一併關閉,
因為電腦即使關機,但只要電路還是一直處於連線狀態就有可能受到外來突波影響。
最後祝大家的電腦都能健健康康直到下次升級。